跳到主要內容

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我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之成長趨勢,從西元1990137.8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上升至2014283.49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約計成長105.65%。若按照氣體別而言(2014年),二氧化碳(CO2)為我國所排放溫室氣體中最大宗,約占94.72%,其次分別為甲烷(CH4) 1.99%、氧化亞氮(N2O) 1.59%、六氟化硫(SF6) 0.48%、全氟碳化物(PFCs) 0.46%、三氟化氮(NF3) 0.41%、氫氟碳化物(HFCs) 0.36%
        臺灣所需能源高度仰賴進口,加上工業能源消耗占比高及環境負荷大,對我國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的衝擊日趨嚴峻;在全球經貿情勢變動、政府部門及民間單位共同努力推展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措施等多重因素下,我國化石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西元2008年出現1990年以來首度負成長後,近年來排放量大致呈現持平趨勢,2015年排放量較2014年減少約0.21%,仍低於2007年高峰值;二氧化碳排放密集(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則自2007年的0.0204 kg CO2/元降至2015年的0.0160 kg CO2/元。
       從臺灣各部門能源燃燒排放CO2貢獻度來看,若由部門分攤電力消費加以計算後,2015年能源部門之CO2排放約占燃料燃燒總排放的10.46%,工業占47.84%,運輸占14.60%,服務業占13.36%,住宅占12.61%,農業占1.14%1990~2015年間,以服務業部門之年平均成長率較高,其次分別為住宅、工業及能源部門。從臺灣各部門能源燃燒排放CO2貢獻度來看,若由部門分攤電力消費加以計算後,2015年能源部門之CO2排放約占燃料燃燒總排放的10.46%,工業占47.84%,運輸占14.60%,服務業占13.36%,住宅占12.61%,農業占1.14%1990~2015年間,以服務業部門之年平均成長率較高,其次分別為住宅、工業及能源部門。
非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分析
       國內鼓勵沼氣回收發電、推動廢棄物零掩埋政策、興建焚化廠及實施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等工作,近年來甲烷(CH4)排放量已大幅減少;政府推廣提昇氮肥技術和我國氮施肥量減少,使得氧化亞氮(N2O)排放量近年來亦呈現緩步下降趨勢。此外,含氟溫室氣體係屬於新興光電科技產業製程原料及破壞臭氧層物質替代品,約近10年來方逐步在產業界使用,但由於我國半導體及面板產業界多已及早採取排放管理及使用減量措施,例如:在相關製程加裝處理效率達95%以上的尾氣破壞污染防治設備,而本署於2004年、2005年即與兩大產業簽署「自願性全氟化物排放減量合作備忘錄」,我國含氟溫室氣體排放量業已受到明顯控制及妥善管理。
國內鼓勵沼氣回收發電、推動廢棄物零掩埋政策、興建焚化廠及實施資源回收與垃圾減量等工作,近年來甲烷(CH4)排放量已大幅減少;政府推廣提昇氮肥技術和我國氮施肥量減少,使得氧化亞氮(N2O)排放量近年來亦呈現緩步下降趨勢。此外,含氟溫室氣體係屬於新興光電科技產業製程原料及破壞臭氧層物質替代品,約近10年來方逐步在產業界使用,但由於我國半導體及面板產業界多已及早採取排放管理及使用減量措施,例如:在相關製程加裝處理效率達95%以上的尾氣破壞污染防治設備,而本署於2004年、2005年即與兩大產業簽署「自願性全氟化物排放減量合作備忘錄」,我國含氟溫室氣體排放量業已受到明顯控制及妥善管理。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2016年出版之能源使用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統計資料顯示,我國2014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為249.66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量為10.68公噸,全球排名第19位,碳排放密集度為0.27公斤CO2/美元,全球排名第45位,低於與我國產業結構相似的國家,例如韓國與中國大陸。
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
臺灣
排名
全球
OECD
日本
韓國
美國
中國大陸
排放總量a
(百萬公噸CO2
249.66
21
32,190
11,856
1,189
568
5,176
9,087
人口
(百萬人)
23.38
51
7,249
1,267
127
50
319
1,364
每人平均排放
(公噸CO2/人)
10.68
19
4.52
9.36
9.35
11.26
16.22
6.66
排放密集度b 
(公斤CO2/美元)
0.27
45
0.32
0.25
0.27
0.33
0.32
0.54
說明:a. 不包括國際航運排放CO2
         b. 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ity)及2005年美元幣值計。
資料來源:IEA/OECD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6 Edition
相關連結:
2016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
2015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
2014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冊報告

IEA/OECD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6 Edition
資料來源: 
http://www.epa.gov.tw/ct.asp?xItem=9966&ctNode=31354&mp=epa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氣候公約簡介

氣候公約簡介       為回應國際社會對因應氣候變遷之要求,聯合國 1992 年 6 月 14 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 (Rio Earth Summit) 上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 1994 年 3 月 21 日公約正式生效。至今召開 22 次締約方大會,計有 197 個締約方( 196 個國家及歐盟),另有梵蒂岡一個觀察國。其目標為防止氣候系統受到人為干擾,同時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 1997 年簽署「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KP) , 2005 年 2 月 16 日甫跨過門檻正式生效,至今召開過 12 次締約方會議,規範工業化國家第一承諾期 (2008-2012) 之減量責任,現有 192 個締約方(歐盟+ 191 個國家)。其中,安道爾、加拿大( 2012 年 12 月 15 日退出)、南蘇丹、美國、巴勒斯坦等五國為 UNFCCC 締約方,但不是 KP 締約方。 2012 年 12 月 8 日在卡達多哈召開氣候公約會議 (COP18) 通過京都議定書「多哈修正案」 (Doha Amendment) ,包括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2013-2020) ,增加三氟化氮 (NF3) 為列管氣體,目前僅 75 個締約方批准,尚未達到 144 個締約方批准的生效門檻。       氣候公約規範締約方應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惟僅規範附件一國家(已開發國家)第一承諾期( 2008-2012 年)減量責任,尚未包含開發中國家。 2015 年法國巴黎氣候會議 (COP 22) 所通過的巴黎協定 (Paris Agreement) 是歷史性的里程碑,為全球首次達成因應氣候變遷且涵蓋所有國家之共同協定。巴黎協定已於 2016 年 11 月 4 日正式生效, 目前 UNFCCC ( 197 個締約方)計有 194 個締約方簽署,批准者計有 132 個締約方,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82% 。 公約參與     ...